化学工程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力量 | 科学研究 | 人才培养 | 党纪学习教育 | 学生工作 | 创业就业 | 药品库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本科生教育>>思教案例>>正文
 
烟气脱硝(1)
 

 一、课程和案例的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发电厂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

授课对象:工学大类/应用化学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

课程简介:

发电厂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是应用化学专业主要课程之一。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火电生产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和污染防治,掌握燃煤电厂的除尘技术、脱硫技术、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相应的技术标准,各种设备装置的结构、组成、日常运行管理的注意问题和方法。使学生具有节能减排意识,从事电厂环境保护的研究、开发的基本技能和承担业务管理的初步能力。

案例简介:

以科技之力守护蓝天,用担当之心践行环保使命

一、课程知识点

本案例围绕“烟气脱硫技术原理与工程应用”展开,重点讲解石灰石 - 石膏法、氨法、氧化镁法等主流烟气脱硫工艺的化学反应机理、工艺流程设计、设备选型与运行参数优化,以及脱硫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帮助学生掌握烟气脱硫系统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流程知识体系。

二、思政融入点

1.生态文明与家国情怀:结合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战略部署,阐述烟气脱硫对减少酸雨危害、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将个人专业发展与国家生态建设需求紧密结合,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创新精神与攻坚克难:通过我国烟气脱硫技术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展现科研工作者勇于突破技术瓶颈的精神,激发学生在专业领域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热情。

3.工匠精神与责任意识:强调烟气脱硫工程设计、施工、运行过程中精准把控每一个环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使其认识到自身工作对环境改善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责任。

三、案例内容

曾经,我国某工业城市因燃煤电厂和钢铁企业密集,大量含硫烟气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导致该地区酸雨频发,土壤酸化、植被受损,建筑物遭受腐蚀,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为扭转这一局面,我国科研团队和环保企业迅速行动。在研发初期,团队面临诸多难题:引进的国外烟气脱硫技术因我国燃煤含硫量高、成分复杂,无法达到理想的脱硫效果;自主研发过程中,脱硫效率提升与设备腐蚀、运行成本之间的矛盾难以平衡。面对困境,科研人员深入电厂和工厂,实地调研烟气排放特点,反复试验不同脱硫工艺。

经过不懈努力,团队创新研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双碱法 - 活性炭联合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该技术不仅显著提高了脱硫效率,还通过对脱硫产物的处理,实现了石膏等资源的回收再利用,降低了二次污染风险。在工程实施阶段,技术人员秉持工匠精神,对脱硫塔的结构设计、管道布局、设备调试等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如今,该城市的空气质量大幅改善,蓝天白云重现,生态环境逐步恢复,这一成果也为我国其他工业地区的烟气治理提供了成功范例。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播放该工业城市治理前后的环境对比视频和数据图表,引发学生对烟气脱硫重要性的关注,导入课程知识点。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主流烟气脱硫工艺的原理、流程和优缺点,结合案例分析“双碱法 - 活性炭联合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创新点和应用优势。

3.案例研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烟气脱硫技术研发和工程实施过程中,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展现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分享自身感悟。

4.拓展延伸:介绍当前烟气脱硫领域的前沿技术,如生物脱硫、膜吸收法等,鼓励学生关注行业动态,思考如何在未来进一步提升烟气脱硫技术的效率和环保效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

通过本案例教学,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烟气脱硫专业知识,使学生在掌握技术原理和工程应用的同时,深刻理解环保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在后续教学中,应持续挖掘更多实际案例,丰富教学形式,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专业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环保人才。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2017 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