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和案例的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电力用油
授课对象:工学大类/应用化学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
课程简介:
在电力系统中,油务监督是化学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督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发电机组润滑系统、调速系统、充油(充气)电气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石油的组成、性质以及炼制加工技术对成品油的影响。以电力系统发、供电设备中使用的润滑介质、液压介质及绝缘介质的国家标准为基础,系统阐述这些介质的物理化学及电气性质,介绍了其主要检测、诊断技术和方法,指出维护监督中的难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对复杂电力行业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建立职业责任感、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备从事本学科研究、开发的基本技能,承担业务管理的初步能力。
案例简介:
电力用油课程思政案例:以匠心守护电力安全,用责任践行能源使命
一、课程知识点
本案例围绕“电力用油性能检测与设备维护”核心内容展开,重点讲解变压器油、汽轮机油等电力用油的理化性能(如闪点、酸值、水分、介电强度)和电气性能(介质损耗因数、体积电阻率)检测方法,以及根据油品性能变化诊断电力设备潜在故障,制定科学维护方案的技术要点。
二、思政融入点
1.国家安全与责任担当:结合电力系统作为国家能源命脉的战略地位,阐述电力用油质量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电力安全无小事”的责任意识,将个人学习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紧密相连。
2.工匠精神与严谨态度:通过电力用油检测中对数据精准度的严苛要求,以及设备故障诊断需抽丝剥茧的分析过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强化职业操守。
3.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介绍我国电力用油领域从依赖进口技术到自主研发突破的历程,展现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结合环保型绝缘油、可降解润滑油等新型材料研发,渗透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环保意识。
三、案例内容
在2008年我国南方冰雪灾害期间,大量输电设备遭受冰冻侵袭。某500kV变电站因极端低温导致变压器油黏度骤增,流动性变差,散热效率大幅降低,设备面临过热损毁风险。若变压器发生故障,将直接影响周边城市的供电,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面对危机,电力运维团队迅速响应。技术人员凭借扎实的电力用油专业知识,第一时间对受影响变压器油进行紧急检测。他们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在低温环境下精确测定油品的黏度、凝点等关键指标,发现油品性能已超出安全范围。为尽快恢复设备正常运行,团队一方面紧急调配符合低温条件的特种变压器油进行更换;另一方面,对油品更换后的设备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实时记录油中气体成分、介电强度等数据变化,通过细致入微的数据分析预判设备状态。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抢修中,技术人员连续奋战数十小时,以严谨的态度和精湛的技术确保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了设备维护工作,最终成功避免了重大停电事故,保障了城市供电安全。此次事件后,我国电力科研团队加大研发力度,自主创新研发出多种适应极端气候条件的高性能电力用油,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显著提升了我国电力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通过播放2008年冰雪灾害中电力设备受损的影像资料,抛出“电力用油性能如何影响设备安全”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课程知识点。
2.知识讲解:系统讲解电力用油性能指标检测方法和设备故障诊断原理,结合案例中油品检测流程,分析关键指标变化对设备运行的影响。
3.案例剖析:详细复盘冰雪灾害中的电力用油应急处理过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技术人员在危机处理中展现的责任担当、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4.拓展升华:介绍我国电力用油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果和绿色发展趋势,鼓励学生关注行业前沿,树立科技报国、绿色发展的志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调研新型环保电力用油的应用前景。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
通过本案例教学,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电力用油专业知识,让学生在掌握检测与维护技术的同时,深刻理解电力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后续教学中,可结合更多行业案例和前沿技术,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效果,培养既精通专业技能,又具备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电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