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和案例的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电厂燃料分析与管理
授课对象:应化大三上学期
课程性质:专业课
课程简介:
电厂燃料分析与管理是应用化学专业主要课程之一。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厂燃料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能正确的对煤进行采样和制样,并对各项工业分析组成、元素分析组成、发热量等指标进行测定。能够掌握标准煤耗及发热量的计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降低能耗对电力企业和其他工业企业以及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当前大环境下的燃料形势政策,同时掌握燃料的管理方法和注意问题。培养学生进行煤质分析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从事本学科研究、开发的基本技能和承担业务管理的初步能力。
一、燃煤能耗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案例简介:
本案例为电厂燃料分析与管理教学大纲中的第一节课(共16节),时长20分钟,教学内容是介绍能源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使学生理解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定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知识传授:
(一)能源含义、分类及转化
(二)能源的重要性
(三)世界能源现状与发展趋势
(四)中国能源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理解燃煤能耗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价值塑造:
理解电厂能效管理系统中精准煤耗计算与优化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煤耗计算的重要性:煤耗计算是电厂能效管理中的核心指标之一,直接影响着电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表现。准确的煤耗计算可以帮助电厂有效降低成本。
(二)优化生产调度:通过精确掌握每吨煤的发电量,电厂可以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三)提升能效:准确的煤耗数据帮助电厂识别潜在的能源浪费环节,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优化。
(四)控制成本:通过优化煤炭的使用效率,电厂可以减少煤炭采购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五)确保环保合规:煤耗是排放控制的基础,准确的煤耗数据有助于电厂合理规划排放,确保符合环保标准。
煤炭作为地球积攒的能量宝库,也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煤炭作为地球上最丰富的化石能源之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各国正在逐渐减少对煤炭的依赖,转向更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替代品。

尽管煤炭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它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成煤过程也令人惊叹。
煤炭的形成历程远不是一蹴而就的。煤炭形成的过程需要长达数千万年的时间,需要植物遗骸的堆积和复杂的地壳运动。比如,山西作为我国的煤炭大省,其120米厚的煤层所需的植物遗骸至少要高达2440米的厚度。这种厚度巨大的煤层是地球在漫长岁月中积攒的能量宝库。
然而,煤炭资源并不均匀分布在地球上,有些地区的煤炭储量较为丰富,而有些地区则相对匮乏。因此,煤炭的开采也是非常考验地质条件和技术水平的任务。为了满足能源需求,一些国家甚至宣布重启火电厂,重新投入使用煤炭。这使得煤炭在经济发展中再次成为焦点,然而,对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也会带来环境和可持续性的隐忧。
在煤炭的形成过程中,植物遗骸是其中最重要的原料,尤其是木质部分。然而,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今的煤炭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着。尽管我们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在过度消耗的情况下,恐怕很快地球上的煤炭资源就会逐渐枯竭。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煤炭是有限资源,必须合理利用并寻求替代能源,以确保未来能源的可持续性。
为了解决能源问题,各国已经开始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这些清洁能源不仅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同时,清洁能源的发展也为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然而,清洁能源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目前清洁能源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支持才能推动其广泛应用。此外,由于清洁能源的不稳定性,如风电和太阳能的间歇性,需要更好地解决能源存储和输送问题。只有克服这些挑战,清洁能源才能真正发挥其替代化石能源的作用。
除了发展清洁能源,节能减排也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关键。通过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减少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需求,降低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转向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总的来说,煤炭作为地球的宝贵资源,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我们需要认识到煤炭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压力。通过发展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措施,我们可以实现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让地球永葆绿色生机。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地球家园,创造美好未来。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找到平衡,既要满足能源需求,又要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发展清洁能源是必然的趋势,但煤炭等化石能源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合理开采和利用煤炭资源,实现经济发展和环保目标的双赢。
二、认识误差对实验结果造成的重要影响,及从业过程中数据规范的重要意义
案例简介:
本案例为电厂燃料分析与管理教学大纲中的第十一节课(共16节),时长20分钟,教学内容是介绍热容量的标定以及如何进行误差校正。使学生理解热容量标定在燃料发热量测定中的重要作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知识传授:
(一)热容量的标定
(二)冷却校正定义
(三)冷却校正公式理论依据
(四)冷却校正计算实例
能力培养:
热容量标定在燃料发热量测定中的重要作用。
价值塑造:
培养学生认识误差对实验结果造成的重要影响,及从业过程中数据规范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热容量的标定:用已知发热量的标准物质——苯甲酸,进行热量计的热容量标定。
(二)误差校正:。
(三)冷却校正的定义:由于内外筒之间的热量交换,使内筒温度下降,实际测量出的内筒温升值,比内外筒之间无热量交换情况下内筒能够达到的温升值要小。对因冷却作用而导致的内筒温度的下降进行校正,称为冷却校正。
(四)冷却校正公式理论依据:基于牛顿冷却定律,讲述原理及实例。
实验误差对测评结论的影响。在各种科学研究、质量检测以及数据分析等领域,实验和测评是获取信息、得出结论的重要手段。然而,实验误差就像隐藏在幕后的“捣蛋鬼”,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测评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实验误差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又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测评结论的。
1、实验误差的种类
(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就像是一个顽固的“老毛病”,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影响着实验结果。比如说,咱们用的测量工具不准确,像一把刻度有偏差的尺子,每次测量都会比实际长度少一点或者多一点,而且这个偏差是固定的。还有实验环境的因素,比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如果没有控制好,也会产生系统误差。就像在化学实验中,温度不同可能会导致化学反应的速率不一样,最终影响实验的产量或者质量。
(2)随机误差。随机误差则像是一群调皮的“小精灵”,时而出现时而消失,毫无规律可循。比如在测量物体重量时,每次测量的结果可能都不太一样,有时候多一点,有时候少一点。这是因为测量过程中受到各种微小因素的干扰,像测量仪器的轻微震动、周围环境的微小波动等。虽然单个随机误差看起来不大,但当它们积累起来,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不小的影响。
(3)过失误差。过失误差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这完全是人为的“失误”造成的。比如说,在记录实验数据时写错了数字,或者在操作实验仪器时不小心按错了按钮。这种误差是不应该出现的,如果出现了,那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就大了,甚至可能让整个实验结果变得毫无意义。
2、实验误差对测评结论准确性的影响
(1)导致结论偏离真实值当实验存在误差时,得出的测评结论很可能就不是真实情况的反映。比如说,在检测某种药品的成分含量时,如果测量过程有系统误差,使得测量结果一直偏高或者偏低,那么根据这个结果得出的药品成分是否合格的结论就会出现偏差。如果实际成分含量是符合标准的,但因为误差导致测量结果显示超标,就可能会让这款药品被误判,影响药品的正常生产和使用。
(2)降低结论的可靠性误差会让测评结论的可靠性大打折扣。想象一下,如果每次做实验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波动很大,那我们怎么能相信这个结论呢?随机误差的存在就会使得实验结果不稳定。比如在多次测量同一个物理量时,结果一会儿高一会儿低,这样得出的平均值就不能准确地代表这个物理量的真实值,基于这个平均值得出的测评结论也就不可靠了。
3、误差理论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利用误差理论对日常检验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在《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结果质量控制中提出了质量控制的几种方法:
a)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b)参加实验室之间的比对或能力试验;
c)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重复性检测;
d)对留存样品进行再检测;
e)分析同一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1)利用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对日常检验工作进行质量控制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通过用标准物质进行质量监控,具体的做法是:用一标准物质或用检测结果稳定、均匀的在有效期内的样品,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对同一(标物)样品进行重复检测,将检测结果汇成曲线,
通过坐标上检测点的结果,将其联成线,通过曲线可判定误差的类型:
a)假设我们每10天检测一次,共有10个点,而这10个点在标准值之间上下波动,无规律可言,则说明是偶然误差,是正常状态;
b)当检测的结果呈现出规律性,或在真值线以上、或在真值线以下、或呈现一条斜线,则视为出现了系统误差,这种情况下,应查找出现系统的原因,并找到消除系统误差的原因。
(2)参加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
a)实验室间比对
参加实验室之间的比对,也是进行质量控制的一种方法,在进行实验室比对时,应充分考虑比对样品的均匀度及稳定性,如果比对样品满足不了以上条件,则比对结果毫无意义。
b)能力验证是指,利用实验室检测数据的的比对,确定实验室从事特定测试活动的技术能力。能力验证一般由省级以上技术监督局或国家认监委组织。
(3)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重复性检测
通过使用不同的检测方法,用同一样品、同一检测人员、相同环境条件下进行的重复性检测,以减少检测方法带来的系统误差。
(4)对留存样品进行再检测
对留样进行再检测,即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考核方法之一,称之为“样品复测”。样品复测包括“盲样检测”即用已知结果的标准物质进行的检测;另一种样品复测的方法,即在样品的有效期内,对样品进行的再检测。样品的再检测是考核样品结果的复现性或再现性,即在不同时间、不同人员(也可是原检测人员)、不同地点及不同检测方法等,通过样品的复现性用以考核检测人员独立操作的能力,通过结果误差的分析,对实验室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5)分析同一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每个产品或样品的各项结果都有相关性,正如人的正常高度和体重有一定的比例一样,当过重或过轻都不正常一样。如酱油的全氮与氨基酸态氮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其关系为正比关系、电流和电阻有一定的关系,其关系是反比关系一样,任何样品或产品不同特性结果都有相关性,通过特性结果的相关性,可判断产品的正常与否,正如一份发酵酒,如果它的固形物很低,而含糖量又符合要求,其特性结果的相关性存在问题,就应考虑产品的质量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