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力量 | 科学研究 | 人才培养 | 党纪学习教育 | 学生工作 | 创业就业 | 药品库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本科生教育>>思教案例>>正文
 
化学电源(1)
 

一、课程和案例的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化学电源

授课对象:工学大类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简介:

本课程围绕电化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系统讲解液相传质过程动力学、气体电极过程等关键知识。通过分析电化学反应的特点、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掌握电化学理论的基础概念,深入理解电化学反应的机理与过程,为后续化学电源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解决电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意识。

案例简介:本案例以“电化学基础理论”为核心,结合电化学在新能源技术(如燃料电池、锂电池)中的应用,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液相传质动力学、气体电极过程等核心知识。同时,融入我国电化学领域科研突破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创新精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环保责任感。

知识传授:

① 液相传质过程动力学;

② 液相传质的方式;

③ 稳态扩散过程;

④ 电化学步骤不可逆的稳态扩散;

⑤ 气体电极过程;

⑥ 氢析出电极过程;

⑦ 氧电极过程。

能力培养:

① 培养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通过分析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培养学生结合理论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锂电池充放电效率低的问题,能够提出优化扩散过程的方案;

② 培养创新与优化能力:鼓励学生探索新型电极材料或反应条件,结合行业前沿技术提出创新方案,提升工艺效率或环保性能。

价值塑造:

① 科技报国与行业使命感,通过讲述我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突破,激发学生投身国家能源战略事业的热情,树立“用科技助力强国”的信念;

② 可持续发展与环保责任,结合电化学技术在清洁能源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践行绿色化学理念,主动思考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环境污染;

③ 创新精神与进取意识,通过案例分析,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技术瓶颈,培养“敢想敢为、追求卓越”的科研态度。

二、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分析

通过介绍我国在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强调科技创新对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使命感结合电化学技术在清洁能源开发、污染物处理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化学发展,践行“双碳”目标

三、案例教学整体设计

(一)教学设计

本课程以“电化学基础理论”为核心,围绕知识、能力与价值目标开展系统性教学设计。通过理论讲授与多媒体演示,重点解析液相传质过程的动力学特征、稳态与非稳态扩散的区别,以及气体电极过程的反应机理与影响因素,结合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构建电化学理论框架。设计实验操作与工程计算任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工艺优化的实践能力;同时以问题为导向,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理论提出创新解决方案。融入我国新能源技术突破案例,厚植科技报国情怀;通过电化学脱硫、氢能清洁应用等教学内容,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环保责任;在实验环节强调安全规范与数据严谨性,培养工程伦理意识,最终实现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思政素养的深度融合,为能源化工领域输送兼具技术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学实践

讲授法:

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液相传质过程,对比三种传质方式的特征

通过经典案例(如氢燃料电池的催化剂开发)讲解气体电极过程的工业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1.5液相传质过程动力学

1)液相传质的方式

电迁移、对流、扩散

电极表面传质区域的划分

三种传质方式的比较

     

问题启发:

液相传质如何影响电池性能?

结合新能源汽车电池案例,强调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2)稳态扩散过程

真实条件下的稳态扩散过程

对流扩散过程特征

非稳态扩散过程

3)电化学步骤不可逆的稳态扩散

让学生设计相关实验思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1.6 气体电极过程

1)氢析出电极过程

氢电极的阴极过程

可能的反应历程

析氢过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pH值对析氢过电位的影响

析氢反应机理

迟缓放电理论及适用范围

极化曲线斜率的分析

2)氧电极过程

氧电极过程的特点

中间产物的基本历程

氧的阳极氧化过程

氧析出反应的特点

我国科研团队在低成本催化剂研发中的突破,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反思

电化学基础理论聚焦液相传质动力学、电极反应机理及新能源技术应用,是培养能源化工人才的重要基石。通过融入思政教育,可将电化学知识与国家战略、社会责任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与职业素养。以下是围绕电化学基础理论设计的思政话题及教学切入点:

1. 能源转型与时代使命

在讲解电化学储能技术时,结合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的大趋势,分析我国“双碳”目标对新能源技术的迫切需求。例如,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源,其能量密度提升直接关系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电化学技术如何助力能源转型,并启发其意识到作为未来科研人员的使命——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国家能源结构优化,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2. 国际竞争与创新驱动

以锂电正极材料研发为例,对比中美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态势。例如,美国科学家发明钴酸锂材料,而我国科研团队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出高镍三元材料,显著提升电池性能并降低钴依赖。通过讲述我国科学家攻克专利壁垒、实现技术国产化的历程,强调创新是突破国际技术封锁的核心动力。

3. 环保责任与绿色发展

在讲解电化学环保技术时,对比传统工艺的污染问题。例如,传统湿法冶金产生大量酸性废水,而电化学法通过选择性电解可直接回收金属并减少污染。通过实验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绿色技术的优势。

4. 工匠精神与职业操守

电化学实验对操作精度与数据严谨性要求极高。以燃料电池双极板制备为例,讲解某企业因涂层厚度偏差0.1微米导致电池寿命缩短30%的真实案例,强调“细节决定成败”的工匠精神。通过实验室安全规范演练,培养学生“安全第一、数据为本”的职业操守。

5. 团队协作与系统思维

电化学系统工程涉及材料研发、设备设计、工艺优化等多环节协作。通过模拟“氢燃料电池汽车项目”,学生分组扮演材料工程师、系统集成师、环保顾问等角色,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在协作中体会跨学科知识融合与团队沟通的重要性。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2017 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