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和案例的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
授课对象:工学大类/应用化学、环境工程、能源化工、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简介:
《物理化学实验》是继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之后开设的一门基础实验课。它综合了化学领域中各分支所需的基本研究工具和方法,是任何一个从事化学相关专业工作的学生所必需的基本训练。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化学实验的研究思路,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学会一些重要物理化学性能能的测试方法,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应用物理化学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其用于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表述、理解、分析和解决,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掌握专业课的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设置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满足工学大类招生的需要。课程团队为应对我校新时代化学教育的需要,持续开展课程建设及教学创新改革,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知识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教育,弘扬科研兴国的情怀为使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培养目标
案例简介:
知识传授:锡-铋二元合金相图的绘制
能力培养:①能够将基础知识用于工程问题的恰当表述;②能够基于相关理论,设计相关实验方案。
价值塑造:①感受合金在中华文明、文物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魅力,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冶炼技术(铜锡合金),体会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化学实验的兴趣;②介绍金展鹏院士的人物事迹和科学故事,传播科学家精神,介绍科学家如何通过反复实验验证相图的准确性,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分析
青铜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在纯铜(紫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有特殊重要性和历史意义,与纯铜(紫铜)相比,青铜强度高且熔点低(25%的锡冶炼青铜,熔点就会降低到800℃。纯铜(紫铜)的熔点为1083℃)。青铜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为代表的青铜器,体现着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实验内容中引入青铜器的历史,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金属相图是描述金属和合金在不同温度、组成条件下的组织特性和相变规律的图,是设计和优化金属合金的重要工具。它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研究合金组织、性能及工艺的重要基础。“金氏相图”发明人金展鹏院士从相图热力学与相变动力学研究入手。发展了结构特点不同的相的热力学模型和相图优化计算方法,构筑了一系列金属合金、氧化锆基陶瓷及人工晶体材料的相图。发展了研究相图等温截面和等温四面体的多元扩散偶方法,金展鹏研究发明了“金氏相图测定法”,奠定了其在国际相图界的权威地位;该方法被称为材料科学的“地图”。通过金展鹏院士人物事迹和科学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播科学家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情感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感。
三、案例教学整体设计
(一)教学设计
物理化学实验确立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深入梳理课程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主要从①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树立;②创新思维、应用能力培养;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几个方面下功夫践行“课程思政”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注重适时恰当,不生搬硬套,达到润物细无声、水到渠成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效果。
(二)教学实践
教学内容:
锡-铋二元合金相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
讲授与课堂讨论法结合;运用启发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
锡-铋二元合金相图的绘制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热分析法测绘Sn-Bi二元合金相图; 2.了解KWL-09可控升降温电炉结构及测量温度的方法; 3.了解纯物质的步冷曲线和混合物的步冷曲线的形状的异同,掌握相变点的温度的确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压力和组成下,可以处于不同的状态,其变化关系可以用几何图形表示出来,相图就是用几何方法表示体系相平衡状态的图形。二组分体系的相图可以分为二组分气—液体系和二组分固—液体系两大类,后者属于凝聚体系,受压力的影响较小,其相图用温度—组成(T-X)的平面图表示。 所谓热分析法是将所研究的二组分体系,配成一系列不同组成的样品,加热使之完全熔化,然后再均匀降温,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之为“步冷曲线”。。当熔融体在均匀冷却过程中无相变时,其温度将连续均匀下降,得到一光滑的冷却曲线;体系若有相变,必然产生相变热,使降温速率减慢,则在步冷曲线上会出现“拐点”或“平阶”,从而可以确定出相变温度。以横轴表示混合物的组成,纵轴上标出开始出现相变的温度,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可绘出相图。

、三、实验仪器

四、实验步骤 1. 样品配制 用感量0.1g的台称分别称取纯Sn、纯Bi各100g,另配制含铋30%、58%、80%的铋锡混合物各100g,分别置不锈钢试管中,在样品上方各覆盖一层松香。(防止金属氧化) 2. 冷却曲线测定 (1)将KWL-09可控升降温电炉按上图连接好。将温度传感器(Pt100)(2支)、加热器分别与后盖板的“传感器插座”、“加热器电源”对应连接。将~220V电源线接入后盖板上的电源插座。 (2)将盛样品的样品管放入加热炉内控制加热区(I区),将传感器Ⅰ插入到被控物中。传感器Ⅱ插入测试区(II区)。 (3)打开数字控温仪电源开关。显示初始状态 (4)设置控制温度 按“工作/置数”钮,置数灯亮。依次按“X100”、“X10”、“X1”、“X0.1”设置“温度Ⅰ”的百、拾、个及小数位的数字,每按动一次,显示数码按0~9依次上翻,至调整到所需“设定温度”的数值。设置完毕,再按“工作/置数”钮,转换到工作状态。温度显示Ⅰ从设置温度置换为控制温度当前值,工作指示灯亮。此时仪器对样品进行加热。注意:置数工作状态时,仪器不对加热器(Ⅰ区)进行控制。 (5)对测试区(Ⅱ区)进行辅助加热, 将KWL-09可控升降温电炉本体上的开关打开,调冷风量调节旋钮使冷风机电压为0V,再调节加热量调节旋钮使加热器电压为60V左右,加热至设置温度后停止加热。 (6)当样品管加热至设置温度后,用样品管夹将样品管移至测试区(II区),此时Ⅰ区Ⅱ区温度大致相同。(请同学思考) (7)设置记录时间 按“工作/置数”钮,置数灯亮,按定时上翻、下翻键调节所需间隔的定时时间,有效调节范围:10S~99S。时间倒数至零,蜂鸣器鸣响,鸣响时间为5S。若无需定时提醒功能,将时间调至00S~09S。时间设置完毕,再按“工作/置数”钮,切换到工作状态)。本次试验设置时间为30s (8)记录 控制降温速度3-4℃/30s(调节冷风机电压3-5V左右)。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显示Ⅱ窗口的温度值,直至温度降至水平线段以下为止。实验结束后,关闭电源。 五、数据处理 1. 用坐标纸绘出各组成的步冷曲线。 2. 确定各步冷曲线中拐点和平台对应的温度值。 编号 | 1 | 2 | 3 | 4 | 5 | 组成Bi% | 0 | 30 | 58 | 80 | 100 | 设定温度℃ | 300 | 260 | 210 | 320 | 340 | 结束温度 | 200 | 120 | 120 | 120 | 240 | 相变温度Ⅰ℃ | | | | | | 相变温度Ⅱ℃ | | | | | |
3. 绘制各组成下相变温度数据表格。 4. 根据数据表格以温度为纵坐标,以组成为横坐标,绘出Sn-Bi合金相图。 六、注意事项 1.温度设置上限一般应高于相变温度70℃为宜,前40℃用来调节降温速度。 2.用电炉对测试区(Ⅱ区)进行辅助加热时,如温度超过450℃,要及时取出传感器Ⅱ,避免传感器损坏。温度过高样品易氧化变质,温度过低或加热时间不够则样品没有全部熔化,步冷曲线转折点测不出。 | 思政元素:合金材料最早出现在青铜冶炼工艺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回顾并理论课中讲解的步冷曲线。 重点掌握相图的绘制方法 注意实验仪器的正确操作 难点:相变点温度的确定 思政元素:介绍金展鹏院士的人物事迹和科学故事,传播科学家精神,介绍科学家如何通过反复实验验证相图的准确性,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三)教学反思
物理化学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实验作风、熟练正确的实验技能、灵活创新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抓住实验课堂教学的机会开展思政教育,从部分学生的反馈看思政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验中,多数学生对思政案例表现出浓厚兴趣,能够积极参与。但仍有部分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将思政学习视为 “附加任务”。通过课后交流发现,这些学生认为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实际价值。针对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思政内容的呈现方式,紧密结合专业知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政教育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后续实验教学过程中,团队将继续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的教研工作,挖掘思政元素,并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的科研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