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力量 | 科学研究 | 人才培养 | 党纪学习教育 | 学生工作 | 创业就业 | 药品库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本科生教育>>思教案例>>正文
 
无机化学(1)
 

 一、课程和案例的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授课对象:理工科专业学生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简介:

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含化学基本原理(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化学平衡等),物质结构基础(原子结构、化学键、晶体结构、配位化学),元素化学三部分。以化学基础知识为内容的无机化学课程既是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是重要的科学素质教育课程,在为学生打好必要的化学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科学思维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无机化学课程是校级“金课”(2020年)。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成果获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年)。

案例简介:

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理论的演化历程,实现以下目标:

知识传授:

① 掌握电子排布三原则(能量最低、泡利不相容、洪德规则)

② 理解量子数物理意义及电子运动状态描述方法

能力培养:

①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概率性思维

② 培养从实验现象到理论模型的科学推理能力

价值塑造:

① 通过原子结构认知史强化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② 以徐光宪先生n+0.7规则,引申老一辈科学家为国奉献精神

③ 结合中国"九章"量子计算机成就激发科技报国情怀

二、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分析

科学认知的辩证发展观

从道尔顿实心球模型到薛定谔方程的量子力学模型,展现人类对微观世界认知的螺旋式上升:1904年汤姆逊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体现经典力学的局限性;1913年玻尔引入量子化条件,但保留轨道概念(量变积累);1926年薛定谔建立波动方程,实现认知质的飞跃;通过这一历程引导学生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培养敢于质疑权威、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中国科学家的卓越贡献

1956年,吴健雄设计实证β衰变实验验证李政道-杨振宁宇称不守恒理论,打破"τ-θ之谜","用实验说话"的严谨态度成为科研典范。2020年中国科大团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命名源自《九章算术》,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哲学思维与科学伦理

对立统一规律:电子波粒二象性体现微观粒子矛盾统一性;量变质变规律:主量子数n变化导致电子能级跃迁(如Balmer系光谱);科技伦理思考:量子操控技术可能带来的信息安全挑战,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发展的双重性。

三、案例教学整体设计

(一)教学设计

无机化学课程确立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深入梳理课程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主要从①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树立;②科研思维、创新能力培养;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注重浸入式教学、水到渠成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效果。

(二)教学实践

 

 

 

 

 

 

 

 

       

 

核外电子排布

一、 影响轨道能量的因素

对于单电子体系,其能量为

在多电子原子中,n相同、 l不同的原子轨道,l越大,其能量越大

    E4s<E4p<E4d<E4f        能级分裂

例外   E3d>E4s>E4d>E5s        能级交错

1、 屏蔽效应

  Z * =  Z-σ   Z* 称为有效核电荷,σ为屏蔽常数

所以能量为:


 


2 钻窜效应

钻穿效应:外层电子钻到离核较近的内层空间从而削弱其他电子对其屏蔽的现象

 

二、多电子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11pauling能级图               徐光宪院士的 n+0.7l规则

 

 


 

 

思政元素分析:1951年放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和优越条件,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归国;1960年为突破核封锁转向核燃料萃取化学研究,建立串级萃取理论1972年根据国家稀土战略需求转向稀土分离技术攻关。科研方向从物理化学核燃料化学稀土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的跨越,充分体现了徐光宪院士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家国情怀,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精神和时代担当。

2科顿能级图  (略讲,重点在强调与上图区别)

 

 

美国人科顿(Cotton)总结前人的光谱实验和量子力学计算结果,画出了原子轨道能量随原子序数变化图。

 

 

 

三、核外电子排布三原则

 1) 能量最低原理           电子先填低能轨道,后填高能轨道.
 2) Pauli(保利)不相容原理  即无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3) Hunt(洪特)规则 电子在能量简并的轨道中, 要分占各轨道,且保持自旋方向相同. 保持高对称性, 以获得稳定.

全充满   p6d10f14

半充满   p3d5  f7

全空     p0d0  f0

总结:影响轨道能量的因素及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方法和10个具有特殊电子结构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通过与前期相关知识相联系,对比分析进行解释

 

 

 

 

 

 

 

 

 

 

 

 

 

 

 

 

 

 

 

 

 

 

 

 

 

 

结合徐光宪院士介绍几位近代化学家的奋斗历程,激励同学求知、上进、爱国。

 

 

 

 

 

 

 

 

 

 

 

 

 

 

 

 速记法:

先低后高

一个轨道两个电子

优先占轨道

 

(三)教学反思

通过徐光宪院士8次科研转向的真实案例,学生能直观理解“国家需求导向”的科研价值观,家国情怀的传递效果显著;稀土技术突破的案例分析有效呼应“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学生对“卡脖子技术”的认知深度提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徐光宪科研方法论(如“顶天立地”思想)的哲学提炼不足,造成学生仅停留在“故事”层面,未形成系统性思维。将徐光宪院士的思政案例从单一的“榜样教育”内化为“科研方法论训练”,使思政教育成为专业能力提升的助推器。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2017 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