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和案例的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教学)
授课对象:工学大类/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简介:
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教学以物质结构、化学平衡、溶液化学及分析原理为核心,系统讲授化学基础理论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通过理论推导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理论在环境保护、能源开发、材料设计等领域的支撑作用。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强化科技报国、绿色创新、社会责任等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理论指导实践、科技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
案例简介:化学平衡理论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方面展开:
1.知识传授
理论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常数计算及影响因素。
应用场景:大气中SO₂的脱除(钙基固硫反应)、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沉淀处理。
2.能力培养
通过公式推导,理解平衡移动的定量规律。
结合环境问题(如酸雨治理),设计化学平衡模型并提出解决方案。
培养文献调研能力,分析前沿技术(如纳米吸附材料)的理论基础。
3. 价值塑造
介绍我国“蓝天保卫战”中化学理论的贡献(如燃煤电厂脱硫技术突破),增强科技自信。
对比国内外环境治理技术的差异,强调“核心技术自主化”的重要性。
融入“双碳”目标,探讨绿色化学平衡体系(如CO₂捕集与资源化)的理论创新。
二、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分析
1.科技报国与理论创新
以清华大学研发的低温脱硫技术为例,其理论核心是通过调节反应条件(温度、压力)优化化学平衡,使脱硫效率提升至99%。通过此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基础理论对国家重大工程的支持作用,激发投身科研的使命感。
2.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分析传统重金属沉淀法(产生大量污泥)与新型离子交换法(基于化学平衡的可逆反应)的差异,结合《“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诠释“绿色化学”对资源循环利用的意义。
3.社会责任与全球视野
通过“日本水俣病事件”的反面案例,说明忽视化学平衡理论的危害(汞离子未有效沉淀),对比我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科学性,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职业伦理。
4.严谨治学与科学精神
强调平衡常数计算的精确性,以“某企业篡改环保数据被处罚”事件为鉴,警示学生坚守学术诚信,树立“数据即生命”的科学态度。
三、案例教学整体设计
1.课前导入
播放视频《中国治霾之路》,展示化学平衡理论在脱硫、脱硝技术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理论价值的思考。
布置预习任务:查阅“碳中和”目标下CO₂捕集技术的最新研究,总结其化学平衡原理。
2.课堂讲授与思政融合
理论推导:以钙基固硫反应(CaO + SO₂ ↔ CaSO₃)为例,推导平衡常数表达式,分析温度、浓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思政渗透:
科技自立:对比我国自主研发的脱硫催化剂与进口产品性能,强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生态优先:讨论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标准的理论依据,链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全球责任:通过《巴黎协定》中各国的减排承诺,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理论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角色。
3.课后拓展
分组课题:选择一种环境污染问题(如土壤镉污染),基于化学平衡理论设计治理方案,并分析其经济性与环保性。
思政作业:撰写短文《化学理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结合课程内容阐述个人理想。
四、教学实践设计
教 案
内 容 | 思政元素 |
1. 化学平衡基本原理 勒夏特列原理的数学表达 2. 平衡常数与实际问题 计算燃煤烟气中SO₂的平衡浓度 3. 前沿技术理论分析 CO₂捕集中的化学平衡模型 4. 反面案例反思 水俣病事件中的化学失衡分析 | 科学精神与逻辑思维 通过公式推导培养严谨思维,强 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 结合我国脱硫技术领先案例,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科技自信。 绿色发展与全球视野 对比国内外技术路径,探讨中国方案对“碳中和”的贡献。 警示理论应用不当的后果,强化“科技向善”的责任意识。 |
五、教学反思
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教学需平衡抽象概念与实际问题,通过“环境治理”这一社会关切主题,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的价值。课堂中,多数学生能主动将化学平衡理论与“双碳”“污染防治”等国家战略结合,体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改进方向:
1.部分学生对公式推导存在畏难情绪,可增加生活化案例(如人体血液酸碱平衡)降低理解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