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力量 | 科学研究 | 人才培养 | 党纪学习教育 | 学生工作 | 创业就业 | 药品库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本科生教育>>思教案例>>正文
 
普通化学
 

 一、课程和案例的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普通化学(理论教学·电化学专题)  

授课对象:工学大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简介:

电化学理论教学以氧化还原反应、电池工作原理、电解与腐蚀为核心,系统讲授电化学基本规律及其在新能源存储、材料防护等领域的应用。课程通过理论推导与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理解电化学理论对现代科技的支撑作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强化“科技自立、绿色发展、社会责任”等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理论服务实践、科技造福社会”的职业使命感。  

案例简介: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及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方面展开:  

1.知识传授  

理论目标:掌握锂离子电池的氧化还原反应机理、电极材料特性及充放电动力学。  

应用场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如光伏电站储能)。  

2.能力培养:  

通过能斯特方程推导,分析电池电压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结合能量密度需求,设计电极材料优化方案(如硅碳复合负极)。  

培养文献调研能力,分析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技术的理论基础。  

3.价值塑造:  

介绍我国锂电产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如**宁德时代**的CTP技术、比亚迪刀片电池),增强科技自信与产业自豪感。  

结合“双碳”目标,探讨锂离子电池在减少化石能源依赖中的核心作用。

二、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分析

1.科技自立与产业崛起

案例:宁德时代研发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达255Wh/kg,全球领先,助力我国电动汽车出口量跃居世界第一。通过此案例,阐释“核心技术自主化”对国家战略产业安全的保障作用,激发学生投身新能源技术研发的使命感。  

2.绿色发展与双碳目标

案例:我国风光储能项目中锂离子电池占比超80%,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亿吨。结合《“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诠释电化学技术对能源结构转型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绿色创新”意识。  

3.社会责任与环保伦理

案例:某企业非法倾倒废旧锂电池导致土壤镉污染,对比格林美公司的电池梯次利用技术,引导学生理解“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环保责任。  

4. 学术诚信与技术创新

案例:某团队虚报电池循环寿命数据骗取科研经费,最终被撤销专利。通过反面教材警示学生坚守科研诚信,践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三、案例教学整体设计

1.课前导入

播放纪录片《中国新能源崛起之路》,展示锂电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逆袭历程,引发学生对理论价值的思考。  

布置预习任务:查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总结电化学技术的政策支持方向。  

2.课堂讲授与思政融合  

理论推导:以LiCoO₂/C电池为例,推导充放电反应的能斯特方程,分析温度、浓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思政渗透:  

科技报国:对比中日韩电池技术竞争格局,介绍宁德时代专利数量全球第一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生态优先:讨论磷酸铁锂电池(低污染)替代三元电池的理论依据,链接“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目标。  

全球责任:通过我国主导的“国际电池联盟”(IBA),诠释中国技术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  

3.课后拓展  

分组课题:选择一种新型电池技术(如钠离子电池),基于电化学原理分析其优劣势,并提出改进方案。  

思政作业:撰写短文《电化学工程师的使命》,结合课程内容论述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需求的联系。  

四、教学实践设计  

---         

       

思政元素

电池反应机理

能斯特方程的推导与应用       

 

国产技术突破案例

宁德时代CTP技术解析          

 

3. 环保责任与反面案例

废旧电池污染事件分析         

 

4. 前沿技术与全球合作

钠电池的国际研发进展

科学精神与逻辑思维

通过数学建模培养严谨思维,强调理论对技术优化的指导作用。

  科技自立与民族自信

结合“麒麟电池”全球领先案例,诠释“技术自立方能产业自强”。

生态保护与社会责任

对比格林美公司的循环经济模式,倡导“绿色发展从我做起”。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通过中欧合作项目,培养科技无国界的开放胸怀。

 

五、教学反思

电化学理论教学需将抽象原理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本次案例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线,通过国产技术突破、绿色责任等思政元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理论应用意识。课堂讨论中,学生能主动联系“电动汽车普及”“储能安全”等社会热点,体现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  

改进方向:  

1.部分学生对电极材料微观机制理解困难,可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动画辅助教学。  

2.增加“企业参访”虚拟环节(如宁德时代数字化工厂),通过实景体验深化职业认知。  

3.设计“技术伦理辩论”(如快充技术vs电池寿命),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科技进步的双刃性。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2017 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