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和案例的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仪器分析(理论教学)
授课对象:工学大类/环境工程、化学工程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简介:
仪器分析理论教学以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现代分析技术为核心,系统讲授仪器原理、方法设计及数据处理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通过理论推导与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仪器分析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物研发等领域的支撑作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强化“科技自立、绿色发展、数据诚信”等价值观,树立“精准分析服务社会”的职业使命感。
案例简介:光谱分析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方面展开:
1.知识传授:
理论目标: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的原理及定量分析方法。
应用场景:水体中重金属(如铅、镉)检测、大气中PM2.5成分分析。
2.能力培养:
通过光谱曲线解析,理解物质结构与吸收特性的关系。
结合环境污染案例(如土壤重金属污染),设计检测方案并优化仪器参数。
培养数据建模能力,掌握标准曲线法与内标法的应用。
3.价值塑造:
介绍国产光谱仪的技术突破(如聚光科技的高分辨率光谱仪),打破国外垄断,增强科技自信。
结合“双碳”目标,探讨光谱分析在碳排放监测中的创新应用,培养绿色技术意识。
以“数据造假”事件为反面案例,强调分析结果的真实性与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二、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分析
1.科技自立与国产化突破
案例:聚光科技研发的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将检测灵敏度提升至ppt级,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替代进口设备。通过此案例,阐释“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投身国产仪器研发的使命感。
2.绿色发展与环境责任
案例:紫外光谱法用于实时监测工业废水中的苯系物,对比传统化学法(产生二次污染),凸显光谱技术的环保优势。结合《长江保护法》中污染物限排要求,引导学生理解“精准分析”对生态保护的支撑作用。
3.数据诚信与职业伦理
案例:某环境检测机构篡改光谱数据以掩盖污染事实,最终被追责。通过此反面教材,警示学生坚守学术诚信,树立“数据即生命”的科学态度。
4.全球视野与技术共享
案例:我国向“一带一路”国家捐赠便携式光谱仪,助力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通过此案例,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养国际责任感。
三、案例教学整体设计
1.课前导入
播放纪录片《中国环境监测二十年》,展示光谱技术从实验室到现场检测的跨越,引发学生对理论应用价值的思考。
布置预习任务:查阅《国家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中光谱技术的应用目标,总结其科学意义。
2.课堂讲授与思政融合
理论推导:以铅离子的原子吸收光谱为例,推导朗伯-比尔定律,分析吸光度与浓度的定量关系。
思政渗透:
科技报国:对比国产与进口光谱仪性能及价格,强调自主研发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生态优先:讨论光谱法在PM2.5源解析中的应用,链接“打赢蓝天保卫战”国家战略。
全球担当:介绍我国主导的“全球环境监测计划”,展现大国科技贡献。
3.课后拓展
分组课题:选择一种污染物(如土壤中的砷),基于光谱分析原理设计检测方案,并评估其可行性。
思政作业:撰写报告《仪器分析工作者的社会角色》,结合课程内容论述个人职业理想。
四、教学实践设计
教 案
内 容 | 思政元素 |
1.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推导 2.仪器结构与国产化案例 国产ICP-MS的技术突破中的重要性 3.实际应用与绿色发展 紫外光谱法监测工业废水 4. 反面案例与数据诚信 篡改光谱数据事件分析 | 科学精神与逻辑思维 通过公式推导培养严谨思维,强调理论对实际检测的指导意义。 科技自立与民族自信 结合聚光科技案例,诠释“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 生态保护与社会责任 对比传统方法的污染缺陷,倡导绿色分析技术。 职业道德与学术诚信 警示学生坚守诚信底线,维护科学尊严。 |
五、教学反思
仪器分析理论教学需将抽象原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本次案例以“环境污染物检测”为主线,通过国产技术突破、绿色发展等思政元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课堂讨论中,学生能主动联系“双碳”“长江大保护”等政策,体现思政教育的渗透力。
改进方向:
1.部分学生对复杂仪器原理理解困难,可借助虚拟仿真软件(如光谱仪3D建模)辅助教学。
2.增加“企业工程师进课堂”环节,通过一线案例深化理论应用与职业价值观的结合。
3.设计“数据分析伦理”辩论赛,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技术进步与道德约束的关系。
通过持续优化教学设计,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分析人才。